全世界都为了粮食短缺而投入实验室生产人造肉中,而美国有一家新创公司Wild Earth也正积极研发给犬猫专用的「纯素」及「人造肉」饲料。Wild Earth刚获得美国生命科学公司IndieBio支持,打算针对美国300亿美元规模的宠物食品市场,生产「干净」的宠物食品,以「麹菌救国」的方式让人类逐渐接受实验室人造肉。
Wild Earth在去年11月获得了400万美元的风投资金,计画在今年春季推出实验室培养出的素食狗粮,然后在未来一两年里,生产由小鼠细胞培育的人造肉猫粮。
由于环保风时兴,据说光是2017年,人类的素食整体市场即成长了8.1%,Wild Earth这家公司的共同创办人有一位是日本人,从酱油、味噌和清酒中都会用到的麹菌(koji)得到灵感,将曲菌放入甜菜提炼的糖浆中,然后将提取物如豆腐般按压,再切片并加以烤焗而成,这种实验室做出来的产品看上去像乳酪饼干,而经过分析曲菌固体,发现它们约含有50%蛋白质,相较之下,牛排的蛋白质是30%左右,似乎可望解决素食中蛋白质不足的问题。该公司更计划将成品再混合南瓜、地瓜、荞麦和马铃薯粉等蔬菜,以补充干粮的脂肪、纤维和其他营养素。
Wild Earth认为他们所产的是无污染的「干净蛋白质」,制作流程与日本米酒相似,甚至可以说是用同样的原料在促使蛋白质生长。酒曲是一种霉菌,相当于面包师手里的酵母。放到坛子里后,混合了糖和其他营养物质,再加上适宜的温度,酒曲会迅速生长,最后生成一种类似鸡蛋或动物性肉食的植物性蛋白。由于酒曲是人们普遍食用的,所以是公认的安全级食品。Wild Earth的供应链只有几种原料,易于追踪。
犬猫可完全不吃肉?
不过,曲菌虽然看起来是优质蛋白质来源,但真的适用于犬猫吗?那就要先了解对于动物而言,饲料含多少蛋白质才可算高呢?兽医营养学家Amy Farcas认为,根据经验法则,对于狗来说,每日食物中含有10至15%的蛋白质为低蛋白饮食,而典型的饮食是20至 35%。高于35% 的任何食物都可以被认为是高蛋白质饮食。但他认为:「狗若是健康,蛋白质摄入量则没有上限,只要满足牠们的膳食脂肪方面的需求,就能在高蛋白质饮食中获得益处。」
可是,单只有曲菌的饮食并不适合猫。相对于犬只,猫为肉食性动物(Obligate Carnivore),必需吃肉来获得牛磺酸(taurine)及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等营养。Farcas 补充说:「猫确实可以忍受一定分量的植物食材,但牠们对蛋白质或脂肪的需求远比狗或人类要高。」当然Wild Earth这家新创公司也有解决之道,正在开发一种由培养的小鼠细胞制成,完全在实验室生长的人造肉类猫粮。
虽然目前高科技种植蔬菜十分盛行,但对于完成诞生自实验室的高科技宠物食品来说,要如何赢得家长的心,还有一大段路要走。毕竟到目前为止,无论是Memphis Meat、Just还是Finless,还没有任何一家人造肉公司可以在可规模化及可负担的方式下,做到完全无中生出肉来。现在高端宠物食品的价格已让人吃不消,有31%的美国犬猫家长抱怨宠物食品价格过高,这种人造肉宠物食品的售价是否家长负担得起还在未定之天,且虽然目前是生产实验室宠物食品,但未来势必要瞄准人类市场,一想到给自家毛孩吃的是人造肉,家长多多少少还是会有心理障碍,更不用说日后自己愿不愿意吃这种人造肉了。如果用小鼠细胞做人造肉给猫吃可行,那用和牛细胞做人造肉给人吃可行吗?
事实上,素食饲料并不是新鲜事,早就存在于市场上。在过去也有不少研究是针对长期纯素的犬猫健康研究,一项以300只狗儿喂食素食的调查发现有许多狗儿有健康的问题,也有许多只狗儿因而死亡。这些问题都视喂食素食的时间愈久,问题愈增加。心脏病,特别是扩张型心肌病变,只是其中一种素食者的营养缺乏所导致。即使是市售商业素食干狗粮也无法保证满足你家狗儿的营养需求,牛磺酸( Taurine )尚未被列为狗儿饮食的必须营养,但是最新的研究显示,当喂食不充分的这种必须氨基酸,狗儿会发展出心脏疾病,而这种氨基酸只能从肉类中摄取。
而针对市售宠物素食饲料及罐头成份是否营养均衡的最新的一个研究是发表于2015年美国兽医学会期刊的论文,针对市售素食饲料及罐头中的蛋白质、氨基酸进行研究,也得出重要的结论: 大多数的素食饲料都无法完全符合AAFCO所规范的标准,且氨基酸的量也远低于犬猫日常所需。所以当喂食犬猫这类素食饲料时更需定期监控营养是否足够,以免造成永久的损害。 有兴趣的人可以参考这篇<狗以食为天 16>犬猫可以吃全素吗?
当你的毛孩吃素而看起来健康,你绝不会知道牠的心脏正在受损当中,或是会有其他潜在的问题发生,直到你发现时,为时已晚。
回到标题,犬猫真的需要素食肉或人造肉吗?而身为家长的你,又愿意付出多少成本来取得素食肉或人造肉给你的毛孩?记得还要加上隐形的医疗成本才是最终付出的总成本!
参考资料: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6225610